31地今年GDP增速目標揭曉,投資消費被圈重點

2023年01月16日21:21

全國31個省份2023年GDP(國內生產總值)等經濟發展目標出爐。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看到,目前已經發佈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的31個省份中,4個省份上調了目標,6個省份與去年持平。GDP增速目標在4%-9.5%之間,而多數地區將目標設在6%。

穩經濟重點省份GDP目標超5%

2023年,GDP增長目標最為積極的地區是海南,相比2022年的9%提升至9.5%。而作為穩經濟重點省份的河南、四川、江蘇、浙江、山東、廣東,經濟增長目標分別為6%、6%、5%、5%、5%、5%。

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表示,2023年地方GDP增速目標平均為5.9%,較2022年的6.3%平均目標下調0.4個百分點。從各省份兩會提出的地方重點工作來看,2023年各地普遍聚焦於擴內需、產業轉型升級等國家重大戰略,部分地區亦因地製宜重點推動科教興國、現代農業發展等。

2023年地方首要任務中,中西部地區如山西、雲南等地重點支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產業升級轉型,重慶、陝西等更多聚焦擴大內需、釋放需求等;東部地區多重視落實國家重大戰略,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區域協同發展等。

趙偉認為,地方GDP增速目標設定趨於謹慎,並不意味著對2023年經濟發展呈悲觀態度。過往經驗顯示,多數省份GDP增速目標高於全國,因此多地經濟目標調整對全國目標指引並不明確;而上海GDP增速目標和全國目標大多一致,2023年上海GDP目標為5.5%以上,較2022年5.5%左右更為積極。

同時,多地GDP增速目標雖下調,而產業升級支持力度提升,或指向地方經濟發展由追求高增速轉向高質量。2022年以來,“二十大”頂層設計與2022年末工作會議均強調加大對產業轉型升級支持力度;地方亦依據當地優勢,出台產業突圍、綠色轉型等支持政策。2023年地方兩會亦積極響應,多地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產業升級轉型設定為重點任務之一。

拉動增長,固定資產投資成抓手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地方政府普遍製定了較高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目標。大部分省份的投資目標在8%左右,今年投資有望維持韌性,重大項目依然是主要抓手之一。

申港證券分析師曹旭特認為,拉動增長的線索依然清晰,著力擴大內需同時穩出口。擴大內需的途徑仍然是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及投資的關鍵性作用,在海外需求下行的大週期里,內需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從各地方政府製定的工作目標中的增速來看,整體呈現投資增速大於消費,大於進出口貿易的結構,與宏觀經濟週期的線索一致,投資將會是重要抓手,而消費將隨著場景修復明顯恢復。

趙偉指出,2023年地方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目標平均為8.4%,產業轉型升級、基建超前佈局等是地方重點工作。截至1月15日,23個省份披露2023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平均為8.4%,可比投資目標較2022年的上調0.3個百分點。

多地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目標設置於基建投資前,更強調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注重產業調結構、轉功能、提質量等;基建方面,重點強調落實交通水利等“十四五”規劃項目。

去年年末,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實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特別是重大項目建設和設備更新改造,在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對擴投資帶消費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此外,國家發改委也提出,要支持民間投資參與102項重大工程等項目建設。根據“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國家重大戰略等明確的重點建設任務,選擇具備一定收益水平、條件相對成熟的項目,多種方式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已確定的交通、水利等項目要加快推進,在招投標中對民間投資一視同仁。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鐵路、高速公路、港口碼頭及相關站場、服務設施建設。

工信部則在2023年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穩住重點行業,針對不同行業特點分別製定穩增長工作方案,鼓勵工業大省主動挑大樑,支持中西部地區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支持東北地區製造業振興取得新突破,穩住汽車等大宗消費,支持企業加大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做好製造業重點外資項目服務保障,充分發揮投資基金帶動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製造業投入。同時,要加強經濟運行監測調度,加快建設“數字工信”平台。

擴內需、促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截至1月15日,20個省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目標增速平均為7.9%。其中,福建等6個省份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目標較2022年上調,天津等9個省份下調。這些地區2023年地方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目標平均為7.9%。

激活和擴大消費是2023年各地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地政府工作報告把擴內需、促消費放在優先位置,因地製宜推出各類舉措進一步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推動消費修復升級。

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加緊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深化商圈改造提升行動,統籌推進物流基地規劃建設,強化新消費地標載體建設,試點建設80個“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

此外,要積極培育數字消費、文化消費、綠色消費、冰雪消費,加強商旅文體等消費跨界融合,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讓消費熱起來、經濟活起來。

邁入2023年,各地促消費政策陸續出爐。河南提出,鼓勵全省各地出台促進汽車消費的惠民政策,將購車補貼政策延續至2023年3月底,對在河南省內新購汽車按購車價格的5%給予消費者補貼,最高不超過10000元/輛,省、市級財政各補貼一半。

四川出台政策,支持四川市(州)面向餐飲、零售等重點行業發放新一輪消費券。此外,對購買新車、二手車置換新車和報廢舊車購買新車以及綠色智能產品、綠色節能產品給予補貼。

春節正成為擴大消費的重要節點。四川表示,要鼓勵開展消費促進活動,引導市場主體舉辦線上線下相融合的綜合性促消費活動。

此前,國務院提出,要有效擴大市場需求。落實擴大汽車、綠色智能家電消費以及綠色建材、新能源汽車下鄉等促消費政策措施。

措施指出,要持續開展消費品“三品”(新品、名品、精品)全國行系列活動,舉辦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開展國際消費季、消費促進月等活動。鼓勵大型企業和平台機構發佈面向中小微企業的採購清單,開展跨境撮合活動,為中小微企業開拓更多市場,創造更多商機。

商務部近期在2022年黨組擴大會議指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更大力度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培育國際經貿合作新增長點。

東方證券研究團隊認為,2022年多個省份通過發放消費券推動消費複蘇,但總體規模不大,對整體消費增速的帶動作用有限,今年各省份有望繼續發放消費券,或著重於加快餐飲等線下接觸式消費修復。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曉翀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柳寶慶

視頻精選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