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人到眾人”,聯合國新聞關注中國農業的數字轉型

2023年02月02日16:34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去年10月舉行的亞太區域農業糧食體系轉型研討會上曾指出,全世界80%以上的小農和家庭農民位於亞太區域,他們的利益和生計必須得到保障。作為一個主要經濟體,中國長期面臨“大國小農”的局面,其小農戶總數約占農業經營戶總數的98%。那麼在此情況下,中國要如何實現糧農組織提出的“更好生產、更好營養、更好環境、更好生活以及不讓任何人掉隊”的願景?近期《聯合國新聞》重點關注中國農業的數字轉型之道,其中也關注到越來越多的“新農人”正在成長,在越來越發達的電商環境下,他們“從一人到眾人”,成為加快農產品上行、助力鄉村振興的數字推手。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邊是家鄉”,正如這首在中國膾炙人口的民歌所唱的那樣,湖北省荊州市洪湖一帶是著名的魚米之鄉,這裏的蓮藕和菱角更是品質優良。

然而,這些農產品卻沒能賣上好價格,因為它們走出洪湖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大規模批發給前來收購的商人。這讓分散的農戶很難有議價空間,以至於一些農戶不得不先賒賬來購買肥料,等到以很低的價格把這些優質的農產品出手之後才能還賬。

洪湖“新農人”嶄露頭角

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洪湖蓮藕的銷路更是遇到問題。但正是在這個困難時刻,一個返鄉創業的90後洪湖女生用電商直播這個“支點”撬動了“深陷泥潭”的銷量,她就是當地“新農人”的代表趙美麗。

所謂“新農人”,指的是對於數字營銷有著先天的敏感度和領悟力、同時具備創新管理理念的青年一代,他們通常成長於農村地區,對農村和農業懷有深厚的個人感情。用趙美麗自己的話來說,“手機就是我的新農具,直播就是我的新農活”。

湖北廣播電視台 湖北“新農人”趙美麗助力洪湖蓮藕的銷路實現數字化轉型。

摸索電商直播

從在大城市做財務工作到走進藕塘跟泥巴打交道,趙美麗的個人轉型其實並非一帆風順。一方面,老鄉們對電商直播知之甚少,甚至覺得是不務正業;另一方面,萬事開頭難,直播間里最初整整四個月只有幾十個人。

雖然當時趙美麗的心情就像蓮藕一樣陷在淤泥裡,但她沒有輕言放棄。在向種植戶深入討教蓮藕種植技術的同時,她還乾脆把直播間搬到田間地頭,用最原生態的方式,展示農產品生長環境和種植模式,通過說真話、講實情,來拉近與粉絲的距離。而這樣的堅持也的確得到了回報。

趙美麗:短短兩年時間,我的粉絲數從30人漲到了30萬人,最火的視頻播放量大概有2000萬次。得益於直播,現在蓮藕的賣價比之前提高了一倍,老鄉們也看到了這樣的改變。我最驕傲的一件事,就是五個小時的時間賣了差不多有八萬斤的菱角,當天就把我們洪湖的菱角全部都賣完了。

種藕種出好環境

更讓趙美麗有底氣的是,她發現蓮藕產業不僅是可以讓鄉親們腰包鼓起來的“金色產業”,還是能夠改善環境的“綠色產業”。對於這一點,她也從當地從事農村工作40多年的水產工程師曾令旗那裡獲得了印證。

曾令旗:蓮藕本身有較強的集束功能和淨化水質的功能,所以水體裡面的富營養和其他一些有害物質都被它集束、淨化,轉化成了能量。

趙美麗做直播時就常常在藕塘中抓到泥鰍和鱔魚,這讓她感到興奮不已。曾令旗認為,這恰恰說明當地的水土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僅如此,人們綠色種養的意識也在提高:這三年種了池藕,下兩年就養池魚。這種“魚藕共生”的輪作模式可以綜合利用池塘里的有機質,實現效益和環保的雙贏,體現了可持續農業的理念。

湖北廣播電視台 趙美麗(左)在直播帶貨。

從一人到眾人

依託洪湖的生態美,“渾身都是寶”的蓮藕還在不斷支援趙美麗的電商之路轉型升級。在她的直播帶貨中,除了初級農產品,如藕夾、野藕汁、純藕粉這樣開袋即食的方便食品,還有蓮藕排骨湯這類預製菜也已經銷往中國各地,甚至在今年走出國門,遠銷美國洛杉磯。

按照趙美麗的話來說,這兩年洪湖直播電商正起飛,當地現在做直播的已經有五六十人。他們之間你追我趕的狀態可能讓不少人覺得“很卷”,但卻讓趙美麗感受到了動力和希望。

趙美麗:今天你賣2000單,我明天賣3000單。我們就是想把洪湖蓮藕的區域公共品牌一起打出去,而我一個人的力量肯定是不夠的。現在大家的狀態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們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農業發展新勢力

放眼全中國,“新農人”的成長的確呈現出“四處開花”的勢頭,這也引起了一些農產品上行頭部平台的關注,尤其是以農起家的拚多多。

根據拚多多發佈的數據,該平台上僅95後“新新農人”的數量就從2019年的2.97萬增長到了2021年的12.6萬多,在涉農商家中的佔比超13%。在帶領小農戶發展地方特色農業和打造農產品品牌方面,這個群體已成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聯合國新聞 拚多多副總裁侯凱笛接受《聯合國新聞》專訪。

拚多多副總裁侯凱笛在接受《聯合國新聞》專訪時就強調,在整個農業生產鏈路當中,對於“新農人”的培養是拚多多非常重視的一環。因為他們更加貼近一線,能夠根據消費者的需求深入到生產端,實施優化,並對整個供應鏈進行一個整體把控。

侯凱笛:很多時候我們也發現,他們的制度也是非常新的,有很多用的這種合夥人的制度。他們還擅長去整合產業鏈的上下遊,這樣就讓整個農業的附加值變得更高。我們也通過一些田野調查發現,我們現在的這些年輕的“新農人”平均都可以帶動5位到10位“95後”參與到電商創業當中,而且每一個這樣的小小的團隊也能夠帶動當地的就業崗位至少超過50個。

創新賦能

除了強調人力資本以外,糧農組織還在其《2022-31年戰略框架》中把技術和創新列為推動農業糧食體系轉型的“加速因素”。對此,拚多多同樣進行了重點投入和長期佈局,並且獲得了糧農組織的肯定。

聯合國糧農組織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右)為拚多多頒發年度創新獎。

去年12月,拚多多榮獲2022年度聯合國糧農組織創新獎。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在頒獎儀式上特別強調,拚多多在耕作管理和減排技術方面有很多很好的創新實踐,為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全球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侯凱笛解釋道,拚多多所做的其實就是在貫穿生產、供應鏈、流通和消費的農業全鏈路當中加強供需匹配,促進農產品的生產端和消費端持續地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型。

“農地雲拚”

具體來講,拚多多的一大創舉就是建立了“農地雲拚”模式,也就是從時間和空間上激發並聚集大量分散的需求,同時對接千家萬戶的小規模供應商,在雲端形成一個農產品產銷直聯的大市場。

侯凱笛:其實它(“農地雲拚”)是在提高農產品訂單的集中程度和確定性,從而使得農產品從生產端就能夠更加有的放矢和精準地進行種植。那另外一點呢,我們也是通過更加準確的供需匹配以及對物流的優化,能夠大大地減少物流運輸的環節和時間,提高它的效率,同時也能夠更加節能。

拚多多莫斯提 種菜不見地。在集裝箱植物工廠,多多農研決賽選手種的是生菜,競的是“黑科技”。

農業上遊的前沿探索

侯凱笛還介紹,過去三年來,在糧農組織的指導和參與之下,拚多多聯合中國農大、浙江大學和全球其他一些頂尖高校主辦了農研科技大賽等活動,對推動農業的生產減排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做一些前沿的探索和嚐試。其中包括草莓和番茄的數字化種植,以及在沒有日照和土壤的環境下,以更加低能耗的方式種出更加高產高質的水果和蔬菜。

應該看到的是,農業糧食體系中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層面是相互關聯的。糧農組織由此提出要建設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韌性且更可持續的農業糧食體系,以支援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侯凱笛同樣認為,可持續發展目標強調的就是包容性的增長,以及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同發展。對於這種發展理念,拚多多表示十分認同,也承諾將繼續讓自身的農業業務與之深度融合。

文章來源:參考消息

視頻精選
更多新聞